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淡水古戰場巡禮 悠悠歷史情懷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文/傅希堯 圖/林建榮

  淡水,古名滬尾,是個充滿歷史遺蹟的小鎮,也是清光緒年間中法戰爭(西元一八八三至一八八五年)的戰場之一,這場戰役也就是民間俗稱的「西仔反戰役」,當時清軍曾在滬尾獲得勝利。如今趁著秋高氣爽,到淡水來一趟古戰場巡禮,正是時候。
 現為國定古蹟的「滬尾礮臺」是這趟旅程的最合適起點,由淡水捷運站步行至此約需四十分鐘,或可由捷運站搭乘前往漁人碼頭的公車於滬尾砲臺站下車,步行上坡即達。
 砲臺內設有新北市政府淡水古蹟博物館,展出中法滬尾戰役完整的介紹,配合互動地圖模型,說明當年清軍防守陣地、法軍攻擊路線、清軍還擊路線、法軍潰退路線及清軍沉船封河位置的示意圖,可清楚了解這場戰役的全貌。站在砲臺上四顧張望,並實地與地圖模型比對,更能體會一百三十餘年來,淡水地區的滄海桑田。
 其實,清軍在中法戰爭中使用的砲臺為「油車口礮臺」、「新礮臺」及「白礮臺」,惟這三座砲臺目前都沒有留下任何遺跡。
 滬尾砲臺則是中法戰爭之後,由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聘請德國籍技師巴恩士,於清光緒十二年(西元一八八六年)負責督造。當時在淡水建了兩座砲臺,一為「北門鎖鑰」,即今日滬尾砲臺,裝置在當時頗為先進的後膛巨砲四門,口徑分別為十二吋一門、十吋一門、八吋二門,四座大砲均在日據時代被日本拆除。另一為「保固東瀛」砲臺,今不見其遺跡,已有學者進行調查研究。
 新北市政府淡水古蹟博物館為還原這一段歷史,在砲臺砲座區設有AR(擴增實境)區,透過平板電腦攝影,可還原當年大砲及砲兵的影像,非常值得體驗。
 參觀滬尾砲臺之後,下山途中可前往新北市忠烈祠,園區內巨木參天,綠意盎然,黃瓦、白牆、紅門的傳統中式宮殿建築,非古蹟卻有古意;站在忠烈祠前眺望觀音山,聽著風吹樹梢、樹葉沙沙作響的聲音在秋天微涼的空氣中迴盪,讓人心曠神怡。
 下山後就是蘇府王爺廟,廟宇建造於道光年間,主神蘇府王爺原由往來臺灣與唐山的商船所供奉,後船隻發生海難,船員生還,認為是獲蘇府王爺保佑,於是建廟奉祀。
 蘇府王爺相關傳說不少,其一為中法戰爭期間,督辦臺北防務的湘軍將領孫開華,下令砲轟法國軍艦,法艦欲還擊卻被旭日的耀眼光芒及朝霧阻擋視線,一時竟找不到目標,民間信仰相傳這是蘇府王爺助陣之功。此後,清守軍會定期來廟祭拜,臺灣鎮總兵章高元也於光緒十一年(西元一八八五年)敬獻「威靈赫濯」匾額,今仍懸於廟內。另有一說,清軍當時曾在廟前斬首怯戰士兵,以殺雞儆猴。
 穿過蘇府王爺廟旁的小巷,沿著山壁,可看到一畦畦的稻田與流水潺潺的中崙圳,清軍在中法戰爭時是沿著山邊布防,中崙圳就是中法兩軍的對峙防線,清軍運用地形守備,出奇不意的衝殺法軍,法軍則以武器不斷射擊清軍,雙方士卒皆死傷慘重。
 繞著山腳向前走,在淡海新市鎮邊緣的山坡旁可以看到一座萬善堂,這裡存放的都是為國捐軀的清軍忠骸。日本據臺後,將原清朝兵營改建為十八洞的高爾夫球場,過程中曾遷移原埋葬在營區內的清兵墓塚,合葬在高爾夫球場北端的小丘處;光復後球場擴建整地時,又在小丘處挖出數百具骸骨,並有許多陣亡將士的墓碑,這些陣亡將士籍貫以湘軍出身的湖南居多,也有淮軍出身、籍貫為安徽者。民國六十八年,淡水高爾夫俱樂部及地方仕紳集資興建這座萬善堂,安奉殉國的清兵忠骸,現存二座墓碑則於高爾夫球揚擴建時搶救而來。
 接下來要前往法軍的登陸地點了。法軍早在八月五日就攻打基隆,當時劉銘傳派軍嚴守基隆與臺北間的要衝獅球嶺,劉銘傳研判法軍是以臺北為目標,而淡水是臺北通往海上的門戶,法軍必將攻打淡水,所以清軍結合地方士紳,及早在淡水布防,淡水民眾出錢出力建構防禦工事,辛苦趕築底寬各約四公尺、高約二公尺半、長度一到二公尺並分為內外兩道的「城岸」,高大的「城岸」橫亙在淡水平原上,相當壯觀。
 但因「城岸」為就地取材堆建而成,淡水當地的土壤含有海砂,加上一百多年來的自然風化與雨水侵蝕,和淡水當地的土地開發,使得城岸幾乎被破壞殆盡,目前僅存位於淡水高爾夫球場內的一小段,及位在沙崙海灘外停車場側邊的一部分土堤。
 法軍於光緒十年八月二十日(西元一八八四年十月八日)上午約九時三十分,由淡水的沙崙海水浴場原址登岸,法軍陸戰隊五個中隊加兩個水雷兵分隊,共約八百人,在艦砲掩護下強行登陸,朝清兵守衛的「油車口礮臺」和「白礮臺」進攻。法軍登陸後行進並不順利,不但不時被充分利用地形掩護的清軍攻擊,海岸邊帶刺的林投及枝椏密集的黃槿樹叢,在在都讓法軍寸步難行,法軍勉強攻達中崙圳時,已彈藥用罄且人員損失慘重。上午十一時四十五分,法國陸戰隊發出要求撤退信號,隨後法軍在混亂中登上小艇,在艦砲的掩護下於下午一時回到艦上,清軍成功將來犯法軍趕回海上,獲得勝利。
 看著道道白浪拍打著沙崙海岸,翻攪的浪花發出低沉巨響,彷彿一個多世紀前中法兵士在此地浴血奮戰的震天殺伐聲,重現耳畔。
 順著漁人碼頭走回淡水捷運站,途中自海巡總局後方的河岸,可見一座鐵架燈塔,那就是「白礮臺」原來的位置,「白礮臺」前方的河道是清軍以石沉船並布水雷之處,成功阻擋法國軍艦由淡水河長驅直入攻擊臺北城,更迫使法軍必須在淡水登陸,與已完成備戰的清軍正面遭遇,最後取得清末與列強交戰中難得的勝利。
 回程時沿著河邊經過淡水老街,可品嘗阿給、魚丸及鐵蛋等特色美食,祭祭五臟廟,也完成這一段充滿歷史情懷的旅程。
(點閱次數:550)